从线上到线下,最后一公里,一直是各大生鲜阵营的竞争高地,也是整个生鲜行业关乎生死的发展难题。因为没有成熟的第三方服务来支撑生鲜的冷链宅配业务,大多数生鲜企业为了完整的用户体验,只好无奈的选择自建配送站。
自从2013年阿里打通了便利店自提模式,生鲜O2O就瞄准了这块优质的线下社区资源,怎奈这块山芋太烫手,太多现实的障碍难以逾越。京东和本来生活都曾染指社区便利店,但在合作的半路上,全都无奈的草草收兵。这至少说明了——跨平台整合,没想象的那么简单!
便利店,难以实现的最后一公里
生鲜电商+便利店难以达成合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跨平台的业务整合有很高技术门槛。表面上仅仅是物流层面的合作,但事实上,这是从IT系统到仓储物流、再到营销的整个供应链的深层协作。如果不具备相应的软硬件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光凭技术硬上,也是然并卵。
2、 协同的复杂程度太高,难以管理。冷藏空间与便利店空间的协调,耗人力的生鲜期效管理,跨平台的损耗结算,自提或者宅配的服务等等诸多问题,对标准化的协同管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3、双方利益不一致,便利店存在多重利益主体。直营连锁店还好说,加盟店就比较麻烦了,投资人出于立场的不同,不合作,甚至阳奉阴违,不是小概率事件,这个既考验便利店的品牌管理能力,又考验合作的双方的信任基础。
4、最要命的,对于业务遍及全国的生鲜电商来说,便利店的地域分布明显,集中度低,且没有一家全国性的超级连锁。跨区域经营的生鲜企业想要达到理想的区域覆盖密度,就要和至少十几个便利店品牌签约,然后一个个打通整合。面对如此大的工程量,有这个时间成本,还不如自建来的痛快。
而阿里能做通便利店,是因为合作变量极度简化——标准化的小件寄存,对空间没要求,结算简单方便。
国企生鲜+便利店,O2O的新玩儿法
最近,又一家生鲜电商瞄准了便利店。5月9日,光明都市菜园,与集团旗下的良友及牛棚开展O2O合作,线上购买半价优惠券,线下扫码消费,虽然合作形式单薄了些,但释放出的信号,却耐人寻味。
早在年初,都市菜园与良友就签订了战略协议,计划开展O2O合作。此次活动,合作双方都没有高姿态的公开表态,如此大范围、长时间、跨平台的联合促销背后,难道仅仅是合作这么简单么?国企生鲜+便利店,能走出怎样不同的O2O格局?
都市菜园在做什么样的O2O
从都市菜园与良友及牛棚的活动内容上,至少可以看出:
都市菜园用O2O的方式,让消费者在光明体系内活跃起来——线上,用户有计划的、周期性的在电商平台购买生鲜;线下,用户即时性的,随机的在便利店直接消费。两个完全不同的需求场景,因为O2O联动促销,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实惠、好用,吸引两个不同的消费群体在线上和线下自由转换,可以有效的盘活用户资源。
如此线上线下的促销联动,如同打通光明集团的任督二脉,既促进线下销售,又给线上带来流量,还能解决光明系品牌的认知关联,可谓一石三鸟。
都市菜园在下怎样一盘棋?
今年,都市菜园完成了电商转型升级,供应链的系统化改造已经初见成效,自建的冷链物流和三温区配送体系,覆盖到上海外环内,但是覆盖密度还需提升。由此,可以判断——都市菜园与良友O2O打通线上和线下,这仅仅是试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第一步,光明自家兄弟产业,选择1-2个品牌,先做技术对接,试水。
第二步:在合作方式上不断磨合,选择最优的合作方案。这里面还有更多的创新空间,比如线下的虚拟购买终端,拉卡拉都能做到的,在生鲜+便利店的场景下,一点都不违和。
第三步:批量化复制,集团内开花结果。光明旗下的农工商、可的、好德、捷强、第一食品商店等,都是可以联手的优质资源。
第四步:拉动光明集团内部众多品牌为都市菜园背书,比如食品类的梅林、大白兔、石库门、冠生园、爱森、海狮、玉棠等等集团旗下品牌。毕竟,优质品牌本身就是稀缺资源,光明的众多品牌在上海消费者心目中的知名度高、口碑好,产销周转率高,库存积压少,损耗率也相对较低。
同样是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国企体制内整合,不见得比跨界合作轻松多少。首先,都市菜园和良友已经迈出合作第一步,这说明,光明内部有足够的管理智慧做好协同。其次,光明的兄弟品牌之间,有一致的利益基础,这比跨界合作更靠谱儿;再次,光明旗下的便利店有一定的内在一致性,降低了协同的难度。最重要的是,都市菜园聚焦上海市场,光明系过千家的便利店足以覆盖整个魔都!!!
在O2O的创新实践上,怎么看,都市菜园都像在布一个有野心的局。如果借力光明集团在华东的霸主优势,协同便利店做好O2O,都市菜园凭借厚重的产业链基因,很有可能成就国内第一个成熟的生鲜市场,这也许将扭转整个生鲜行业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