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布近两年、历经各种周折之后,苹果的Apple Pay移动支付服务终于在2016年2月18日来到了中国大陆。
开放和文明的社会有一个特点,一个新鲜事物出现后,瞬间就涌出千姿百态的点赞、吐槽或YY。
2月18日,万众期待的Apple Pay终于在我国正式上线。由此,中国成为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后开通Apple Pay业务的第五个国家。
瞬间朋友圈、媒体、自媒体就炸了锅——为什么你能绑而我不能绑?这神器都有哪些商户可以用?哪家银行的推广活动最给力?我手机丢了别人会不会把我们的钱刷了?银联是不是要通过这个干掉支付宝和微信?
还有高瞻远瞩的人士,则是忧心忡忡地问:Apple Pay是不是影响国家金融安全呢?这是语重心长,还是杞人忧天?作为银行业的从业人员,我只能说:您真的想得太多了!
除了绑卡时候略有拥挤感之外,银行业和支付圈对Apple Pay的良好体验赞誉有加。业内人士坚定看好Apple Pay发展前景,很重要的原因是看好其通过与银联、银行等中国金融机构的联姻,借助“云闪付”搭建的开放式移动支付平台,从而从当前扫码支付横行市场中独树一帜,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加安全、便捷的选择。
有人担心Apple Pay影响我国国家金融安全,可能是因为不了解Apple Pay的本质及其业务模式:
从支付流程看,苹果公司并没有介入支付流程。Apple Pay这个名字可能会引人误解,以为是苹果公司提供了支付服务并介入了支付流程。但实际上,苹果公司不是一家支付公司,Apple Pay仅仅利用了苹果手机中的安全芯片和NFC功能模块,用户通过申请将其本人的银行卡生成一个TOKEN号(一组代码)放入手机安全芯片,这样手机就可以视为一张芯片卡,与实体银行卡共用一个银行账户。
此后,使用这个手机无论在商场POS上(这里需要手机的NFC模块与POS终端进行信息交互),或在线上APP内开展支付,仍然由收单机构把交易信息通过银联传递给发卡行,然后银联进行资金清算和结算。就跟我们平时拿实体银行卡进行支付的流程,是完全一致的。
从上述流程不难看出,Apple Pay还是沿用传统的发卡、收单、转接的四方模式,苹果公司不拥有支付帐号,不介入支付流程,仅仅提供技术支持和手机终端。正是由于这样的模式和定位,Apple Pay得到银行、卡组织的认可,否则也很难在五个主要国家推开。
从支付特点看,Apple Pay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在线下实体店的POS机上支付时,Apple Pay使用NFC技术,正符合中国国内IC卡迁移和终端NFC改造的大趋势。简言之,Apple Pay没有用户数据积累、没有交易闭环、不集成金融服务,符合中国金融机构的利益诉求与传统运作模式。
其不同于市场上很多支付产品的特点之一,正是由于Apple Pay没有支付账号,也不存在虚拟中间账户,支付资金完全在银行体系流动,不存在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卷款潜逃和少数非银支付机构的挪用备付金风险。这也是Apple Pay被众多国内银行拥护的原因之一。从这个角度看,Apple Pay的安全性要远高于众多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产品。
从支付设备看,苹果系统和产品相封闭性更强。苹果手机及相关产品作为广受国内消费者欢迎的智能终端设备,很早就进入了我国市场,其iOS操作系统由于封闭性也被认为更安全。广大消费者在苹果手机及相关产品内下载银行网银、支付宝、微信等工具,并用手机进行理财、支付等金融活动,目前尚未发现因为苹果设备本身而导致的安全隐患。如果苹果公司需要“别有用心”地截取中国消费者的金融信息,那他们可能获取的信息量远超Apple Pay的信息。
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国内早期的金融支付发展中,银行卡片、ATM取款机、POS机具几乎都是国外厂商在国外生产的,实践中并没有带来国家金融安全问题。而苹果手机作为一款支付发起的终端,介入支付业务的程度还没有这些设备深。仅仅因为苹果公司是外国公司,就说Apple Pay或将威胁国家金融安全,显然过于草率。
我国加入WTO后,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金融业以及其他行业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同时,国家也鼓励金融业积极稳妥开展创新。Apple Pay作为一种新型的移动支付产品,必将以其“安全、便捷和私密性”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支付体验。
关注安全情有可原,危言耸听大可不必。我们更希望,相关言论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谈着金融安全,瞅着利益博弈。
“沉舟侧畔千帆过”,在地球村时代,我们不仅要有新技术、新产品,更需要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