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欢迎来到 艺宵网,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联系!在线留言

扫地僧院士何以走红?

看点 Iduer 0

近日网络上流传着一张照片,一位其貌不扬的老人坐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讲台前,低头念着发言稿。这位蓄着胡子、一身黑衣、黑布鞋、没穿袜子的老人不是来作脱贫报告的,而是一名中科院院士,叫李小文。

支持

少玩形式多干实事

如果是模特或影视明星,出入于公共场合而浓妆艳抹,那是由于职业的需要;而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他们的岗位在实验室、在课堂上,“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李小文和他的科研团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定量遥感研究的发展,并使我国在多角度遥感领域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这才是他的“追求所在”;至于装束打扮,“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中科院士也可以西装革履,但“蓄着胡子、一身黑衣、黑布鞋、没穿袜子”,他觉得这样自在一些,李小文院士这种“朴实无华”,是人家的自由与权利,我们当予以尊重。

“扫地僧院士”走红,谁该脸红?这里,并不是说我们的官员一定要“穿布鞋、不穿袜子”,而是说政府机关的工作作风应该“简约”。有的地方,本来就有相关办事机构,偏偏来个“叠床架屋”设立一个“马上办”,劳民伤财也;有的地方,地市级的官员,年岁不高、身体健康,却配一个“生活秘书”专门为其“拎包、拿茶杯”;有的官员,开个十几人的小会,还得摆上鲜花;有的官员,外出办事,十里八里的路程,明明有公交车通行,却无单位公车专送就不肯出门,如此等等,他们的心思,不是一心想把工作干好,而是一举手、一投足,首先想到的是“面子”,想到的是“势力”,想到的是“排场”,他们的工作作风与李小文院士的“朴实无华”相去十万八千里。

当下的中国官场,上上下下,都在讲“八项规定”,都在“反四风”,面对“布鞋院士”,有些官员是不是该少讲一些形式主义,少搞一些“面子工程”,多把心思用在工作上“下苦功夫,多干实事”?

张传发

评判

扫地僧院士的三点金光

“扫地僧院士”李小文金光闪闪,其中有三点值得我们分享。

一是他在美国念研究生时,满分是五分,三点五分以下要受警告,他每次考试都争取考得高于三点五分,但如果考上了四分就觉得自己吃亏了,得尽量把分数压下来。他上学也没有动力,从来不想去考高分,也从来不在班里争什么名次,每次考试都能刚好及格,成绩能一直保持中等。剩余时间和精力干什么呢?在美国是读小说,每次都提着旅行袋去借书,一次借一袋。

受到启发了吧?功夫在诗外,他没有让生命浪费在高分上。

二是在他眼里,国家做“后勤部长”还很不够。一是现在的体制仍然很繁琐,浪费了大家很多的时间,二是对知识分子缺乏基本的信任。现在申请一个课题,六月份批了,十二月份钱才到,第二年三月份就要终期评估了,弄得想干事的科学家没时间真干事,都去应付考核了。这种评估很害人,不科学。为何不改掉呢?评估是应该的,其实是很好办的事情。他认为,学校无非就是一个场所,进来的是新生,出去的是毕业生。你根本不用管他学校内部怎么折腾,只要看学生考进来时是什么水平,毕业时又是什么水平,流向如何,多少出国了,出国是什么学校,自费还是奖学金,多少进了公司,进公司的,职位是什么,工资是多少,按这个办法来评估,不用派那么漂亮的女秘书来折腾,学校也没办法作弊。搞得越复杂,猫儿腻就会越多。

精彩吧?高校评估和考核的背后还是行政化尾大不掉的问题太突出。

三是他说科学本身就应该追求简单性原则,任何事情都是越简单越好,够了就行。比如,要在庄稼地里防麻雀,扎一个稻草人,给它插两把蒲扇,风一吹扇子就动,就够用了,这是最简单的,没必要找个真人或是弄个超女来站在那里。如果不清楚这个道理,就会犯错误。他上初中时,国家号召除四害,发动老百姓都去赶麻雀,不让它们落地,以为这样就能把天底下的麻雀都累死。但你想想,是先把人累死还是先把麻雀累死?

“简单性原则”是个好东西。可惜,我们没做到的地方太多了。

朱永杰

思考

给了浮躁世态一耳光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一些人有钱了,一些人发财了,但是,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小农经济时代,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肤浅浅薄时代,于是,他们追求虚荣,追求面子,于是整个社会世态呈现出虚荣、浮躁的氛围。

表现在个人身上,就是比吃穿,比豪华,比奢侈,看看大街上接孩子汽车的攀比,看看饭店里吃饭的攀比,看看婚庆规模的攀比,无不是证明。

表现在部门单位上,就是比豪华办公楼、比公车、比官风、比放开门炮等。

正因如此,我们才倡导节俭,才反对四风,然而,有些部门、有些单位、有些人依然我行我素。

虚荣很可怕,因为会导致我们的社会发展虚火上升;浮躁很可怕,因为会导致我们的发展成为肥皂泡。虚荣能够吞掉人生,浮躁能够埋葬未来。

“扫地僧院士”走红网络是因为与现实强烈的对比,是人们内心对朴素、对务实、对真实、对个性的一种渴望。我们没必要都学院士的光脚、布鞋,但是,我们切不可在虚荣的怪圈里再徘徊,切不可在浮躁的阴影中再涌动。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的是真干劲,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的是真智慧,实现中国梦需要的是真汗水,虚荣支撑不起我们的事业,浮躁建设不成我们的梦想。

1970年代末以来,李小文长期从事地学与遥感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很多成绩。我们的时代需要李小文这样的“扫地僧院士”角色,这是一种脚踏实地之风,这是一种默默无闻潜心耕耘之风,也是一种力量的积聚。

抛弃虚荣,扔掉浮躁,我们才能有智慧创新的真发展。

殷建光

延伸

接地气才受欢迎

这个老头,放着真皮沙发不坐,而是把媒体记者奉为上宾,一个劲儿地为其沏茶、点烟,自己则坐在同事送给他的一张小竹椅子上,用带有浓重四川口音的普通话一再向记者重复,自己从来没用功念过书,从来没努力争取过什么,从来没有过多高的觉悟和志向,但长期从事地学与遥感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创建了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并入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里程碑系列”。他和他的科研团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定量遥感研究的发展,并使我国在多角度遥感领域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之类的奇怪事儿就更是多了去了,这也就难怪一众网友非要把金庸老先生小说《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角色“强行”馈赠给他,因为眼前这一个沉默、不起眼的小角色,却真的有着惊人天分和盖世神功。有意思的是,1965年,他还曾写过一篇反驳姚文元《评海瑞罢官》的文章。1978年,他参加考研后直接出国,在国外读书时他也不愿尽全力学习,总是保持考试拿到3.5分,如果拿到4分以上就觉得亏了。

实话实说,李小文老人的这则报道,既不是此前著名的历史学泰斗章开沅主动请辞“资深教授”头衔,也并非季老请辞自己头上的多个头衔、光环一类,但为什么李老这样一副土得掉渣儿的老土形象、言辞甫一发到网上,居然立马儿引发广大网友如此热烈的追捧呢?想来,这大抵只有一种可能,即李老的一身打扮越是土气,兴许就越是接地气;李老的酒量越大,就越是能激起网友的兴趣;李老越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或许网友们对李老取得的成就,李老不矫揉造作,不虚伪的人品就越是推崇有加。这也恰恰正是李老说真话、不说假话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是李老真实的、没注水的人生亲切感人之处。

李甘林

■三言两语

●这位老人与当前的浮躁社会格格不入,物以稀为贵,所以大受欢迎。

——闫佳亮

●简直就是一位乡下阿伯,人家把时间都弄到做学问上面了。

——胡军

●李小文老师真是好玩,这才是学者本色。

——方蔚然

●值得尊敬的科学家!这才是真性情。

——王楠楠

●这种打扮,其实对于一些专家学者来说,也算不上新闻,有不少学者是如此打扮。科学研究领域,毕竟还算是净土。

——马丽

●社会太浮躁了,才使得本来正常的形象成为孤例。

——牛俊

●如今不少教授把自己包装成明星,看看真正做学问的“布鞋院士”,是否有些惭愧?

——谢俊新

●这样的知识分子多一些,民族之幸事。

——李学东

转载请注明:艺宵网 » 扫地僧院士何以走红?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昵称 (必填) 手机号 (必填)

网友最新评论【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