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行业,浪潮涌动,为记录内容创作背后的故事与思考,致敬优质创作者,腾讯内容开放平台联合腾讯新闻、腾讯视频、腾讯看点与腾讯微视打造腾讯首部创作者纪录片《潮生》。《潮生》最新一期故事《看鉴:匠心创新,“看懂中国之美”》,将呈现《看鉴》背后的创作理念以及所展现的时代精神,目前上腾讯视频搜索“潮生“关键词,便可了解他们的故事。
在新媒体的发展浪潮中,《看鉴》团队以“受众至上”为创作理念,将焦点由媒介转向用户,力求打造有别于传统媒体“更关注自产内容”的印象。他们将当今时代母题放置于滚滚历史大潮中,通过风趣的语言解读历史,颠覆传统文化庄严肃穆的常规形象,用匠心打造“中国之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信息碎片化的大环境下,进行碎片化学习和娱乐成为受众的习惯,以此为市场,诞生了诸多良莠不齐的传播内容,娱乐、搞笑视频内容占据了大部分流量,优质的文化内容极少。而专注于人文、历史、地理内容打造的《看鉴》则弥补了市场缺陷,为用户的碎片化时间提供了上佳的内容选择。
《看鉴》是一群怀揣着历史文化情怀的人所生产的内容作品,他所瞄向的文史、地理领域注定了其内容带有“阳春白雪”之意,也意味着《看鉴》在内容打造上对专业度的要求更高。不同于网红博主靠单一场景和简单剪辑完成的视频,《看鉴》的每一期内容都包含了大量影视场景、历史老照片、动画制作等素材,更配备了双语字幕和背景音乐。
除此之外,《看鉴》团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也体现在创作中的点点滴滴,他们专门设立了“史实专家审核团队”,来对内容的真实性进行把控,力求实现娱乐性和历史真实性的最高度融合。导演何翔宇享受着这份工作带来的一切,在每一次探索未知时,都如同“久旱逢甘霖”一般,满怀热情与好奇地汲取新的知识,并将其笑称为“对儿时学识不精的弥补”。
但《看鉴》的诞生也并非一帆风顺。“矫情是成功人的专利。”《看鉴》创始人李峰说道。一路走来,他更愿意将自己过往经历的艰难笑称为“矫情”。从事媒体事业20余年,李峰作为前央视资深纪录片主创,在不惑之年时毅然从央视离职开始创业,而《看鉴》的创立也是从他开始的。2015年是PC互联网逐渐式微,而移动互联网争夺炽热的一年,李锋选择在这个时候跨入新媒体大门,就注定要一路过关斩将。“互联网+”这个概念对于李锋来讲是完全陌生的,他也面临金融、运营、资本等众多难题。
李锋深知,开拓一个新环境和新的商业模式,才能拥有更大的平台,而他对此从未停止过脚步,除了对于内容真实性的严苛要求,这个“正规军”出身的资深纪录片主创对时长的把控也非常严格。为了在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立住脚跟,他们将每条视频长度都控制在3分钟,以此来保证观众的专注度。对于影片的节奏和技法的把控,他更是直言“别人不在乎,我在乎!”。即使迈进了新媒体浪潮之中,他也并没有选择靠玩弄剪辑技巧去完成内容制作。相反,《看鉴》团队从大量的历史素材中去挖掘有趣选题,并巧妙融合当代现实问题,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去呈现,使传统文化这一题材的讲述更具故事性。
除了作品的精细打磨之外,如何让内容得到更大的推广也是《看鉴》团队关注的问题之一。传统分发模式,让历史爱好者们很难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平台会根据用户的爱好特征,自动将《看鉴》推送给他们,随着点击量攀升再进一步扩大推送范围,让《看鉴》的精品内容被更多人关注。《看鉴》与腾讯内容开放平台的合作已久,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平台不断推出各类创作者扶持政策,给《看鉴》等创作者提供更加开放的环境;另一方面,《看鉴》打造的优质内容作品,也成为平台的“财富”,无形之中为平台带来流量,吸引更多读者。
对于《看鉴》这样一个由“情怀”与“专业”团队哺育出来的内容产品,在内容领域被那些“短平快”却毫无深度思想的“信息轰炸”之后,它无疑成为一股清泉。在互联网文化有着“过分娱乐化和世俗化”的倾向时,承载文化性和思想性的内容或将赢得更多用户的青睐,而《看鉴》正是这样坚守着初心,用一颗匠心打造十余档文史类节目内容,弘扬中国之美。
正如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创作者运营中心总监陈鹏所说:“创作不分大小,每一个内容创作者的付出都应当被尊重。《潮生》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记录下这些内容创作者的故事,更以他们的故事为线索,记录内容行业的更迭,展现内容创作者背后的蜕变与成长。”《看鉴》整个团队延传着他们的工匠精神,他们把工作当作一种信仰,一丝不苟地做到极致,做到别人无可替代,在历史文化中探索创新,在创新中完成传承。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在进行深度融合,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正在为这样的文化匠人提供更加多元的平台,让他们的精神与才华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并借着平台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让中华文化更具有生命力,也让更多正在“绽放”的创作者“清风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