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是不是衡量商家和客户之间距离的终极刻度呢?
我们说,移动互联网不是PC互联网的延伸,它几乎是一条全新形态的互联网。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高度可交互设备(智能手机,以及正在兴起的可穿戴设备)的出现,模糊了设备和人体器官的边界。从手机到可穿戴设备,到未来也许会出现的“可植入式设备”,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再次极大的提升。
“随时在线”成为现实之后,人们开始关注“流量的宽度”,也就是“时间”。
沟通,发生在我们和媒体接触的时间。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平均每天接触媒体的时间如果是5.8个小时,其中接触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时间加在一起有102分钟,使用PC互联网的时间有100分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有104分钟。
我们以前把PC互联网称为新媒体,从接触时间的角度,发展了20年的新媒体,已经完全可以对抗发展了数百年的传统媒体;如果我们能把移动互联网称为“新新媒体”,那么我们必须注意到,刚刚发展了几年的新新媒体的重要性,已经瞬间超过了发展了20年的PC互联网。
如果一百分钟为临界点,传统媒体数百年,PC互联网20年,而移动互联网只用了几年的时间。我们在前面讨论了信息的文明--沟通效率提升的速度,也就意味着文明发展的速度,人类社会进步的速度。
不管人们愿不愿意接受,整个社会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们会越来越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因为沟通效率的低下,这世界上有延续百年的望族;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随着沟通效率的提升,社会变革越来越快,百年企业已不多见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后,沟通效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3年前还无限风光的企业,可能今天就轰然倒塌,身体还是热的。我们必须学会适应信息文明环境中的快速生存法则。
当流量已经达到“光速”(网站点击,背后是电线和光纤的传输)后,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时间--“流量的宽度”,就成了衡量商家与用户距离的新刻度。
让我们达到“时间--流量的宽度”的思维再来看一下用户花在移动互联网上时间的分配。
现在每个人平均每天使用微信60分钟,手机QQ34分钟,而花在新浪微博的时间仅仅只有2分46秒。微信,手机QQ和新浪微博同样都能分发用户的流量,但是显然,微信能够分发流量的宽度更宽。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利用随身设备,我们分发流量时代,进入分发时间的时代。
占据用户60分钟时间是非常可怕的。这60分钟正好等于用户看电视的时间。也就是说,光是微信这一个产品,从时间分发的角度来看,就足以对抗整个电视产业。腾讯微信用户的数量已经突破了6亿,微信能够占据60分钟,挤占了大量用户的闲散时间,甚至挤占了用户吃饭,睡觉,工作,娱乐的时间。
2000年,中国移动公布了一个数字,一年移动短信总量10亿条。几年后,仅仅是春节那几天的短信72亿条。这个数字一直在攀升。微信出来以后,很多人发短信的数量骤降。如果你在用微信,你有没有注意过,自从有了微信以后,发短信是不是比以前少了?今年拜年话你是用微信还是用短信发的?
不仅是短信,自从有了微信,打电话的数量也明显的减少了,很多沟通都是通过微信里边的语音留言功能完成的。VeryCD的创始人黄一孟,曾经在微博上发起了一个活动:费用手机号码一段时间,看看能不能生活。他发现也活得挺好的。
本质上来说,移动,联通,电信都是都是“基础电信运营商”,管理的就是地下那些光钎里跑的数字内容。电话(语音),短信,上网费,其实没有本质区别。电话,短信只不过是光钎里流量的一种包装方式。因为经过包装,加上其特有的定价权,所以获益颇丰。微信的本质,也是对光纤里流量的一种包装方式,比语音,短信更加丰富的是,可以视频通话,传输文件,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照片,感悟,更重要的是,完全免费。
不管运营商相不相信,“完全免费”这件事情,腾讯其实不是冲着他们来的,这只不过是互联网界最基本的游戏规则,最基本的功能免费,以此占据移动互联网的有利地形,然后在从其他地方(游戏,支付,商城)赚钱。
微信抢到的用户的时间的价值是非常惊人的,在合适的商业模式的支持下,将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有传言,在微信第三方游戏的收入,开发商拿10%,腾讯占到90%。这个数字未经腾讯官方证实,但是已经足以体现“时间分发者”的威力了。
移动互联网的时代,随着沟通效率的提升,衡量商家与用户之间的刻度,已经从“地段”变为“流量”,进一步转变为时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就是抢占与用户交互时间的竞争。
传统企业需要深刻理解这种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