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付费并非移动互联网主流
有人认为,微博出现之后,论坛BBS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过去,媒体在网上找新闻题材,第一选择就是天涯,现在很可能是微博。但是,我们发现微博并没有对我们造成致命的威胁,反而形成某种共生的模式。以郭美美事件为例,新浪微博最早挖掘这一事件,但对它的深度讨论却是在天涯,然后再通过微博将社会效应不断放大。现在,微博上很多转发都是天涯著名的热贴,微博与天涯产生了共生的效应。我认为我们找到了防守反击的策略,比如我们开通了自己的微博—“鸭脖”。张朝阳最近有点焦虑,他原来对微博雄心勃勃,但最近发现腾讯和新浪太猛了。腾讯有钱、有用户,新浪则是运营能力非常强,几乎所有的媒体都跟新浪微博结盟,而且对怎么与政府沟通驾轻就熟。并不是所有的微博都能成功,例如饭否和嘀咕,它们最先在国内模仿Twitter,但受制于监管,一直小心翼翼,发展得并不好。后来,嘀咕从微博转为提供签到服务。
2012年是移动互联网的井喷年,随着智能手机价格越来越便宜,千元以下的智能手机将出现,未来每部智能手机都将有地图定位服务。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目前个人付费还不是移动互联网的主流,个人付费比较成熟的是运营商向个人用户收取的流量费以及付费阅读业务。互联网企业更多的收入应该来自于企业广告与电子商务交易。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多,用户越来越集中到一些平台上,归属某些社区。未来,移动互联网领域将形成少数几个大的无线社区,我们希望天涯是其中的一个。
网络社区是互联网的终极模式
目前天涯面对这么多SNS网络社交技术和产品,天涯社区未来如何面对竞争?我们选择了一条网络社区的路子。在我看来,网络社区是互联网的终极模式。社区一定包含社交,所谓SNS社交只是网络社区的一种功能,即时通信只是其中之一。我将以人为中心的虚拟社会称之为网络社区。
腾讯、Facebook是全用户平台,但天涯不是,天涯是某个群体的社区。我们定义天涯的用户为“三高”人群:学历高、素质高、关注高品质内容。天涯是全球范围内最热闹、排名第一的论坛,这是由中国人的特性决定的。论坛就像一个社区广场,人数众多,众声喧哗,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但是天涯只靠论坛这种模式不行,必须有人与人的交往,有群组、通信、游戏和电子商务。天涯以前有点杂乱,用户体验不是很好,业内也一直不将天涯看成是社交网站。
有人认为,天涯从以消息、新闻为驱动力的模式向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驱动力的模式转型比较难。但事实上,在2006年之前,天涯就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关系平台。BBS是中国最早的社交平台,早期,陌生人的交往是从它开始的。后来社交网站崛起之后,BBS的社交功能被弱化了。天涯也是如此,早期很多人因为天涯变成了朋友。后来天涯不断出现大的社会新闻,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过去,天涯用户是1个人发布内容,3个人看。现在,是1个人发布,15倍的人围观。
12年前,天涯社区的名字就已经存在了,直到现在这个名字一直没有变。但现在我们必须赋予它新的内涵:它不仅是一个综合性的网络社区,也应该是一个大型的网络社交平台。IBM做过一个关于网络社区与社交网站的对比研究,发现网络社区有几个元素是社交网站没有的。
网络社区是有目的的,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属性。很多人以天涯人自居,他们在天涯能找到归属感,很少有人说我是腾讯人,我是新浪人。另外,网络社区是有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的,就像一个城市一样。天涯有非常完善的站务体系,很多版主、管理员都是义工,他们用约定俗成的规则和方式治理社区。网络社区是有边界的,由于文化与地域的差异,上海人集中的社区,北京人很难融入进去。另外,社区有信用,有交易,有表达,也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