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存在泡沫的是那些“坏公司”。每个投资者都试图找到下一个大事件及其中的明日之星,但并非每人都像投资阿里巴巴的孙正义一样判断准确。资金充裕的市场里,好公司和坏公司混杂在一起,只有少数人慧眼识珠。“二八”法则在投资市场体现得尤为明显:每波投资浪潮过后,通常只有20%的公司能够成功。过于浮躁的投资和创业气氛必然催生出一大批目的不纯的公司。“互联网整个产业绝对不是泡沫,只是有太多的泡沫企业。”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曾表示。回顾10年前的互联网泡沫,很容易发现泡沫企业的特征:业务模式不明确,追求快速扩张,烧钱过快且没有创造业务价值,被资本推动而忽视商业本身,等等。泥沙俱下的电商行业可能是“泡沫企业”最为集中的所在。很多国内资金投资项目的唯一要求就是3年或几年内上市。这种压力下,许多企业会盲目扩大营业额,如果根基不稳,很容易倒下。 又比如模仿GroupOn模式的团购网站,2010年瞬间冒出数百家,并吸引大量资金追捧。
“急功近利的心态把团购给害了。团购的商业逻辑本身很清晰,但经不起好几百家一起来做。GroupOn毛利率能做到50%,中国只能做到5%,差10倍就不是一件事了。”易凯资本CEO王冉指出。只要宏观经济不发生突变,互联网市场将继续保持乐观而浮躁的气氛。在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处于高速成长期且缺乏巨头的市场,尽快融资、尽快跑马圈地仍是主流心态。真正的行业性整合需要等待粗放式经营阶段结束,届时,决定谁能够幸免的,仍是谁真正为用户提供了价值。正如古永锵所言:“资本市场有供求关系因素。作为公司,我们能控制的是产品用户体验、规模和收入等业务,资本市场估值多少更多是它们自己的事。以产品业务踏实发展是最好 的。”但泡沫何时积攒到失控进而破裂仍是让人好奇的问题。遗憾的是这个问题并无人能回答。投资者似乎更为乐观。易凯资本王冉指出:“如今与十年前最大的区别,是创业者团队更为成熟,他们的管理、技术和资本能力远超过当年的丁磊和张朝阳。”互联网早期弄潮者依靠聪明勤奋和大势,而今天的创业者则在腾讯、百度、谷歌或微软等大公司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在这个资本催生的镀金时代,谁将是长跑的最终胜利者?答案或许不用等待太久。